看看時間,已經接近晚上10點了,32歲的馬好英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回家,“明天還得早起上班呢。”作為江蘇省張家港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萊辦事處24小時自助借閱圖書館的志愿服務人員,在超市上班的她每周至少有兩個晚上會來這里,在她忙著指導居民們使用各種設備的時候,她的孩子就在一旁靜靜地看書。
這個面積100多平方米的圖書館設在東萊文化中心的一層,只要刷市民卡就可以進入,所以即使是半夜,居民也可以進來借閱,智能化的管理系統在讀取到市民卡的信息時會自動開啟照明和監控等設備,所有自助圖書館內部空間管理均可由張家港市圖書館在“后臺”進行集約化遠程管理。圖書館里有1萬多冊圖書,市圖書館每月還會更換部分圖書。借還書過程很簡單,只要在選定圖書后把開通了借閱功能的市民卡放在自助借書機上,按照屏幕上的提示,不到一分鐘就可以完成借還書的程序。這個江蘇省首個鄉鎮自助圖書館自今年3月開放以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周邊居民,據統計,5月至7月借閱圖書已超過1.2萬冊次,而這個辦事處的居民人口不過2萬多人。張家港市圖書館副館長李建華表示,這樣的借閱率已遠遠超過了一般圖書館。
目前,我國的很多城市都在文化場館或繁華地段設置了自動借書機,但是,張家港卻沒有采用這一做法。“借書機畢竟只是個機器,總感覺冷冰冰的,而自助圖書館不只可以借書,還可以閱覽、開展活動,更有人情味兒。”張家港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孫建忠說,該市自助圖書館并非鋪攤式的建設,而是有針對性地選擇較大規模的社區、商業中心及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居住區等,有人氣才能體現出服務的價值。
其實,在我國東部一些地區,由于經濟實力相對雄厚,在技術層面上對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實行更新換代并不困難——比如張家港即將在該市購物公園投入使用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就增加了自助辦理借書證、手機掃描二維碼下載圖書期刊等功能,重要的還是讓這些設施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效能。據了解,一些城市為了更好地服務百姓,推出了文化場館錯時服務的措施,但這些措施都面臨著“人員不足”的瓶頸。張家港推出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的,不只是公共文化服務在時空和技術上的突破,更是這個城市引以為傲的文明程度的投影。
“從去年5月第一家自助圖書館在梁豐社區亮相,到現在沒發現有一本圖書受到損毀。”張家港文廣新局文化藝術科的李忠影說。這聽上去有點兒難以置信,尤其是自助圖書館采用的是無人值守的方式。當然,這指的是沒有專門的管理人員,所有日常工作都由經過培訓的志愿者擔任。剛剛20歲的錢晨奇是梁豐社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的志愿者,“家就住在附近的小區,很方便”。平時,他會幫助居民使用借書機、上網,還會征詢他們的意見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讓“服務更有針對性”。東萊辦事處黨工委書記張莉莎介紹說,現在他們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志愿服務人員有100多人,“排班都排不完”。
文化建設的推進和文明程度的提升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張家港建市雖然還不到30年,卻一直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作為首批全國文明城市,近年來張家港市以“全民閱讀 讓張家港更文明”為主題,全面推進“書香城市”建設,推出了“書香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建立分眾化全民閱讀引導機制,制定了“閱讀起跑線”計劃,首創民間閱讀推廣人隊伍資格認證制度,制定出臺優秀閱讀項目、優秀民間閱讀組織等十大系列評選表彰辦法。同時,在硬件設施日臻完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社區的閱讀資源,開展集“學習、討論、活動”于一體的“一站式”閱讀體驗服務,讓現代化的閱讀設施真正變成老百姓“能用、愛用、常用”的“日用品”。
伴隨著書香,張家港人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由此帶來的精神層面的提升,志愿服務在這個城市蔚然成風,僅文化系統就有上千名志愿者。尤其是年輕人的積極參與,更讓人看到這個城市未來的“軟實力”。在金塘社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十幾名志愿者都是附近小學的學生;在梁豐社區自助圖書館里,正在學習的孩子們也會主動幫助老人們使用各種設備;而在東萊辦事處的自助圖書館,志愿者和閱讀推廣人等幫助辦事處組織了“書的再生”循環書計劃、“最經典·微閱讀”和“快樂小書房”親子繪本閱讀等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巫志南把張家港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看作是“一個自由而健康、有序而溫馨的現代公共閱讀場所”,認為它的建設破解了現代社會公共閱讀方式和載體創新、公共閱讀領域如何加快推進現代治理的大問題:自由閱讀機制精準契合了現代族群的閱讀需求和特點;志愿服務機制成功推動了公共閱讀空間由政府管理向公眾自治轉變;多方共建機制則是在公共閱讀服務社會化方面邁出的一大步。
2014年,張家港市將24小時自助借閱圖書館建設列入市政府實事工程,市財政設立2000萬元專項資金,年內計劃建成24家,實現各鎮、辦事處全覆蓋,2015年重點計劃在人口密集的村、社區建成6家,使之真正成為居民家門口的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