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聞資訊

張家港:以文化人“硬核”又暖心

發布時間:2019-06-27 03:00:25

暨陽湖畔風光旖旎,開心驛站溫馨愜意。

日前,張家港市社會心理服務指導中心對外開放。這座棲居在湖畔的文化新地標,瞬間也成為朋友圈的網紅打卡地。

在全國同類城市中,率先建設心理科普館、開通“全民健心云平臺”、成立心理志愿服務項目孵化工坊。這個“帽子戲法”吹響了張家港創新建設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集結號”:

不但為市民打造出一個有活力、接地氣的“開心驛站”,更構建起一個面向全域全員的社會心理服務生態系統。

透過這項“硬核”又暖心的民生工程,映襯出守正創新、以人為本、文明和諧的城市文化坐標,展現出城市獨特的文化品味、文化格調,更綻放著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閃亮注腳。

推出“學習強國”線下版,“追夢學堂”成思想“能量池”

見行動出實招領跑新時代文明實踐

剛剛開張的開心驛站,成為心靈“放飛地”;不久前啟用的“追夢學堂”,則成為思想“能量池”。這都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張家港印記”。

“我每天至少要用‘學習強國’平臺學習兩個半小時,這已經成為我的生活習慣。希望年輕黨員們能積極主動學習,激發奮進的力量。”近日,在位于張家港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追夢學堂”內,80歲老黨員周長發和該中心黨支部的年輕黨員們分享了自己的學習故事。

“追夢學堂”以一場“學習明星”交流分享會,掀起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頭腦風暴”。參加活動的年輕黨員們形象地說,“追夢學堂”就是“學習強國”的線下版。

推出“學習強國”線下版,緣于黨員干部的真實需求。張家港市委宣傳部負責人說:“‘學習強國’平臺推出以來,已經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理論學習的‘掌中寶’,‘指尖上的學習’成為新風尚。但有黨員反映,學習過程中遇到學不懂、想不透的問題時,沒有一個交流的平臺。”

張家港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市級點位上,創新打造“追夢學堂”這一線上學習與線下交流相結合的思想平臺。“讓‘自己學’變成‘一起學’,為港城新時代文明實踐,打造‘港城發展升級版’凝聚精神力量。”該負責人介紹。

天天見行動,月月出實招。今年以來,張家港頻頻亮出創新大招,領跑新時代文明實踐——

3月,率先啟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綜合性培訓,該市270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首次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站長的身份集中“充電”;

4月,全國首個“學習強國”線下學堂——“追夢學堂”開講,成為黨員群眾學習、交流、分享的思想“能量池”;

5月,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部門重點項目發布,以提升全民文明素養為核心,通過部門主動發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6月,社會心理服務指導中心開放,面向市民的心理服務生態系統初步成型……

張家港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芳說:“我們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開展實踐活動,精準發力,有的放矢。新時代文明實踐正逐步走入百姓生活、走進百姓心田,日益顯現出凝聚民心、匯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文化惠民必須“接地氣”,打造“最美閱讀空間”摘下“群星獎”

敢實踐勇探索標注文化自覺新高度

這是一個張家港原創的“最美閱讀空間”——

今年6月1日,兒童節當天,張家港公園內的“竹林童話書屋”開門迎客,成為這座城市送給孩子們最好的節日禮物。小書屋藏在公園竹林棧道內,城堡、小熊、蝴蝶、彩虹等童話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到設計中,結合公園的自然景物,構筑出一個夢幻清新的童話空間。

書屋將自助式親子閱讀、兒童文化創作、童話劇表演、愛心公益和學習交流等功能融為一體。“我們館藏了5000多冊國內外優秀兒童文學書,書屋的布局充滿童心童趣,能夠更好地激發少年兒童的閱讀興趣。”張家港市圖書館副館長徐夢華說。

這是一部張家港原創的“群眾文藝作品”——

日前,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第十八屆群星獎在上海落下帷幕,由張家港市文化館、金港鎮文體服務中心選送的小品《生日聚會》,榮獲全國群眾文藝領域的政府最高獎項——“群星獎”。這部作品圍繞“為父親過生日”的主線,探討當代不同類型的父子關系,呼喚美好親情。

張家港市文化館館長李立群說:“《生日聚會》取材于群眾,主創團隊更是深入群眾、貼近群眾,從群眾中汲取藝術創作的養分。接下來,我們將繼續以人民為中心,努力創作更多更好的藝術精品,回饋百姓!”

無論是原創的“竹林童話書屋”,還是原創的小品《生日聚會》,都用“接地氣”的“標尺”,標注出這座城市的文化自覺新高度。

近年來,張家港創造性地打造了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長江文化藝術節、“最美悅讀空間”等一批有影響、有效果的文化惠民品牌,潤物無聲地涵養城市文明、豐富城市文化。

一年300多場“理論氧吧”村村演,將理論宣講與文藝演出相結合,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推進理論宣教工作深入人心;開展“我為社區上堂課”活動,由專職文藝骨干提供錫劇賞析、繪本閱讀、國畫教學、活動策劃等課程近100個,根據各村(社區)點單進行配送;組建沙洲故事團,走進機關、企業、學校、村(社區),講述黨史故事、城市發展故事、道德模范故事等,傳播正能量……張家港通過建立起覆蓋市、鎮、村(社區)三級資源庫,讓文化服務“進村、入戶、見人、走心”,打通“最后一公里”。

文明創建提升獲得感,線上線下齊心協力繪出“同心圓”

巧創新善作為鍛造城市精神新坐標

最近,一條名為“電動車的身份證”的短視頻刷屏張家港市永聯村村民的朋友圈。“電動車上牌新政策實施,是上還是不上?”“沒有牌照的電動車上路,是否會面臨處罰?”村民們關心的問題,視頻里都有答案。

“走訪中,發現村民對電動車上牌的新政策不了解。所以就想著拍條短視頻,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來宣傳好這一政策。”永聯村網格員陸衛紅說。

這條視頻的效果顯而易見,到交警隊上牌的村民明顯增多。這已經是永聯村制作的21期“網上村民議事廳”專題節目。這檔節目每期選擇一個熱點話題,通過村民的互動討論,來凝聚共識,推動村莊的有效治理。

永聯這個“善治樣本”,正是張家港市文明創建久久為功的亮點縮影。

張家港是唯一榮膺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的縣級市。“在文明城市建設的道路上,只有牢牢把握住‘以文立城’‘以文化人’兩個關鍵點,始終讓文化浸潤整座城市、讓文明滋養每個市民,城市才能更具活力、魅力、張力,市民才能更加自覺、自信、自豪。”楊芳說。

文明創建的“金鑰匙”,就是創新。成立“三治”辦公室,統籌建立治違、治污、治隱患“三治合一”的治理格局;組建社會綜合治理網格化聯動中心,整合工作平臺,優化網格設置,全面深化聯動機制,推進社會治理的共治善治;開展全國農村社區治理試驗區、村民自治國家級試點、省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等改革試點,大力推進基層自治,村(居)民議事會覆蓋率達97.9%。

文明創建的“顯示度”,就是獲得感。目前,該市共有全國道德模范3人、“中國好人”26人,形成了江蘇省同類城市中最大的“好人群體”。違法犯罪警情和刑事發案率連續10年下降,群眾安全感和法治滿意度持續走在全省前列。

“硬數據”的背后,體現的是文化的“軟實力”。

“城市不僅要承載高樓大廈,更要涵養‘和諧和睦、有禮有序’的公共空間,只有內外兼修、神形俱佳的城市,才能既有顏值、又有氣質,永葆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張家港市委書記沈國芳說,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張家港將鑄城市之魂、傳文化根脈,努力建設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讓群眾充滿歸屬感、自豪感、獲得感的文明城市。

日本乱人伦片中文三区|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最近日本字幕MV高清在线|日本黄色视频云姿智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