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聞資訊

江蘇張家港24小時圖書館一年接待讀者92萬人次

發布時間:2017-06-22 02:43:00

《人民日報》2017年6月22日19版 版面截圖

在東萊社區24小時圖書館驛站,志愿者正在為幼兒園的小朋友念繪本。

購物公園24小時圖書館驛站夜晚燈火通明。 本報記者 張 賀攝

原題:在張家港市,通宵明亮的除了路燈還有圖書館。24小時圖書館驛站有32家,2016年接待讀者92萬人次——

不關門的圖書館,可以有!

驛站雖小,能量不小

夜幕降臨,霓虹閃爍,張家港市的商業中心購物公園迎來了晚間的客流。在這條繁華的商業街上,一座24小時不間斷開放的小小圖書館如同磁鐵般吸引著附近的居民和途經此處的客流。侯春霞就是其中的一員。自從2014年8月購物公園24小時圖書館驛站建成開放,侯春霞就成了這里的常客,幾乎每天都要來一次。她說:“從我家走到這兒只要5分鐘,吃完晚飯溜達著就過來了,看看書,碰見喜歡的就借回去,特別方便。”

與通常的圖書館不同,24小時圖書館驛站是無人值守的,讀者憑市民卡(即社保卡)就可刷卡進入,自主完成從辦證到借閱的全過程,還可以在室內看書、上網。室內的燈光、空調等電子設備均為人體感應以及溫控感應自動開關,有人進入就打開,讀者離開10分鐘后就會自動關閉。驛站還配備了圖書消毒機以及自動售貨機,哪怕再晚,讀者在這里也不會餓著渴著。讀者也不必擔心安全問題,所有驛站都安裝了無死角攝像頭,與市圖書館專線連接,圖書館工作人員、志愿者等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隨時調看視頻。

當然,所謂無人值守也并非絕對,在白天8點半至夜里8點半,分三個時段會有志愿者在此為讀者提供咨詢、求助、圖書上架等服務。志愿者陸曉宇說,每到周末,驛站就會爆滿,晚來的讀者連站的地方都沒有,畢竟這個驛站只有44平方米。就是如此袖珍的驛站,去年共接待讀者3.9萬人次,平均每天100多位讀者光顧。6月6日,記者在驛站里統計,從19點50分到20點20分的半小時內,有十余位讀者借還書,他們中有公務員、有退休老人、有外來務工人員、有在校學生、有父女、有夫妻……夜色中,這座通體透明的小小圖書館顯得格外晶瑩剔透,靜謐溫馨。

在張家港市,目前像這樣的24小時圖書館驛站有32家,其中對外開放的27家驛站,2016年共接待讀者92萬人次,借還圖書42.8萬冊次,占全市各級各類公共圖書館借還冊次的13%,而驛站的藏書量僅為全市的7.9%。

群眾對24小時圖書館驛站贊不絕口,市供電公司的讀者邵偉在意見簿上寫道:“購物公園24小時圖書館驛站環境好,圖書流轉快,志愿者精神昂揚,為我們喜歡看書的市民提供了滿意的服務,值得表揚。”

“以人為本,不要以書為本”

讀者的留言充分說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環境好、圖書流轉快、志愿者這三個關鍵詞說出了24小時圖書館驛站受歡迎的秘訣。

“我們之所以搞24小時圖書館驛站,一個主要的目的就是解決農家書屋、社區圖書室等利用率不高的難題。”張家港圖書館館長繆建新說,24小時開放,解決了農家書屋開放時間沒保證的問題;總分館制使驛站源源不斷地獲得每月200冊新書,解決了圖書更新的問題;志愿者服務,解決了農家書屋缺少專兼職管理員的問題。“解決了這些問題,農家書屋的吸引力一下子就增強了,讀者人數迅速增加。”

張家港東萊社區曾經有一個藏書量達1萬余冊的圖書室,但隨著社區辦公室搬遷了四五次,好多年沒有更新圖書,慢慢地讀者就不來了。2014年,面積達160.8平方米的東萊辦事處文化中心24小時圖書館對外開放,全新的1.2萬冊圖書、優雅的閱覽室、豐富的閱讀活動立刻使這里成為社區的熱點,從早到晚,人流不斷。6月6日,記者在采訪時正趕上幼兒園在這里上繪本閱讀課,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繪本故事。社區主任張小燕對記者說,類似這樣的活動幾乎每天都有。

“我們調查發現,圖書館驛站的服務半徑決定了老百姓愿不愿意來。500米到800米是最佳服務半徑,離群眾越近,就越受歡迎。”繆建新說,為此驛站在選址上強調了人口密度和客流量,在具體位置上選擇了一樓。“所有32家驛站全部建在一樓,這是我們分析了群眾心理后作出的決定。必須建在一樓,一點兒障礙都不能有。以前在農家書屋創建時期,不少地方把書屋建在村部辦公樓的二層,本來老百姓沒事兒就不愿意去政府部門,你還建在二樓,那不更沒人去了?”

繆建新分析,24小時圖書館驛站契合了群眾的心理,這是成功的深層次原因。“人都是喜歡自由和自主的。以前商店貨品都放在柜臺里,現在超市都改成了開架自選。你回家掏出鑰匙就開門進去;在驛站,你掏出市民卡就開門進去。讀者來驛站就好像回家,所以他愿意來。圖書館一定要以人為本,不要以書為本。”

令人意外的是,一向被媒體詬病的農家書屋的書不對群眾需求的問題竟然也順帶著解決了。購物公園24小時圖書館驛站的管理員沈蓉蓉說:“一開始,我們驛站的書比較單一,我們也不知道讀者究竟喜歡什么書,但因為是全市通借通還,不少讀者在其他驛站借的書也在我們驛站還,這個量已經超過我們每月200冊流轉的新書3倍多,來我們驛站的讀者就發現這些其他驛站的書挺好看,就都借走了,畢竟這些書是經過讀者挑選的,有的還流轉了不止一個驛站。”

另一個讓人意外的是,真的有讀者在半夜或凌晨來圖書館。“你看看昨天夜里12點還有8個讀者來借書,凌晨2點鐘還有4個讀者。”6月5日夜里8點,繆建新一手拿著手機,一手指著屏幕上的實時統計數據對記者說,“以前沒有24小時圖書館,誰能想到讀者還有晚上借書看書的需求。”

志愿服務是低成本運行基礎

在張家港永聯村24小時圖書館驛站里有一個小小的咖啡館,在黑板上,咖啡和飲料的價格標示的不是人民幣而是紅色的心形圖案,一杯咖啡需要兩顆心。“只要你在我們這兒做一個小時的志愿者就能攢一顆心,兩個小時就能換一杯咖啡,我們24小時驛站除了一位專職圖書管理員之外,全部工作都是由志愿者來做的。”永聯村黨委辦主任胡文俊說。

實際上,24小時圖書館驛站已經成為志愿服務的一個熱門平臺。“每次在群里招募志愿者的時候,都是秒殺,手稍微慢一點兒,就搶不到了。”金港鎮山北村鎮山小區居委會主任高榮說,目前鎮山小區24小時圖書館驛站有200多名志愿者,以“每天奉獻2小時”的方式,來打掃衛生、整理書籍、舉辦閱讀活動。

志愿者年曉清老家在安徽,只上過一年半學,但如今她是小區山北村國學苑的負責人,自學認字讀書的她每個月都要開三次讀書會,30多人一起研讀《弟子規》等國學經典。她說:“小時候家里窮,想看書沒有書,現在在24小時驛站里想看什么書就有什么書,我在這兒當志愿者,大家一起讀書交流,特別開心。”

據介紹,在張家港,志愿者們可以通過志愿服務攢積分,積分達到一定標準就可以享受免費體檢、子女入學等優惠。良好的激勵機制使張家港志愿者隊伍日益擴大。而24小時圖書館驛站環境優雅、書香氤氳,對許多喜歡看書的志愿者而言是不二之選。購物公園驛站的志愿者陸曉宇已經攢了2000多個積分,意味著3年來她義務為讀者工作了2000多個小時。“我自己開公司,時間上比較自由,又很愛看書,所以就一直在這兒做志愿者。”陸曉宇說。

“志愿服務不僅僅為廣大市民奉獻愛心提供了渠道和平臺,客觀地講,也大大降低了24小時圖書館驛站的運營成本,使得驛站具備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繆建新說,如果建傳統的圖書館或農家書屋,就算只配備兩個管理員,按目前每人每年5.8萬元工資也要11.6萬元。但無人值守和志愿服務使得24小時驛站每年僅需支出1.4萬元的電費和2400元的上網費。“24小時圖書館驛站的成本比較低,我們算過,一個驛站一年在每位讀者身上花的成本不過4毛錢左右,下一步,我們希望能把張家港所有150余家農家書屋全部改造成24小時驛站。”繆建新說,“到那時,你會看到,在張家港的夜里永遠明亮的除了路燈,還有圖書館。”

日本乱人伦片中文三区|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最近日本字幕MV高清在线|日本黄色视频云姿智能科技